编者按:日前,启明创投投资企业左医科技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联合推出新一代“AI儿科家庭医生”,这款产品真正实现了多场景、多模态的交互能力——不仅可读懂文字、识别检查报告,还可根据需要自动推荐患教视频、提供预约挂号等服务。
左医科技创始人兼CEO张超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了“AI儿科家庭医生”的定位、儿科循证知识库的社会价值、左医科技的研究拓展路径等。张超表示,左医科技在竞争激烈的AI医疗领域,选择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公司的未来规划围绕“主动式人工智能”展开,他指出,AI医生不应仅是被动响应的工具,而应成为主动介入的健康伙伴。
左医科技创始人兼CEO张超
2025年世界卫生日的全球主题是“健康起点,希望未来”,中国则将2025年的宣传重点定为“保障母婴健康,呵护祖国未来”。在4月7日世界卫生日这一特殊的日子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与启明创投投资企业左医科技共同宣布,双方联合推出“AI儿科家庭医生”以及业界首款适配大模型应用的儿科循证知识库,为全社会的儿童健康带来新的曙光,也展现了双方推动儿科智能医疗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为母婴群体带来更高质量、更安全、更易及的医疗新选择。
通过“AI儿科家庭医生”的一体化智能诊疗体验,家长可在第一时间获得专业与贴心的建议,医患之间的信息鸿沟由此大大缩短。据介绍,这个AI系统搭载了“可见思考”交互问诊模式,让每一次问答背后的推理过程变得透明可见,确保使用者在关键时刻能够更明白AI的判断依据;同时借助“自动化RAG”技术,系统可随时调度来自最新医学标准的诊疗知识,为家长提供详细的操作讲解视频,为儿童提供安全、可靠、易懂的健康指导。
左医科技创始人兼CEO张超介绍称,这款“AI儿科家庭医生”基于多年优质数据的积累,以及左医科技的“双向适应”训练机制,成功实现对儿童常见疾病以及保健需求的精准理解与回答。与此同时,与这款AI产品一同亮相的,是中国首个专门为大模型应用设计的儿科循证知识库,为“AI儿科家庭医生”提供了权威、实时的知识支持,帮助模型随时检索并调取最有效、最准确的儿科循证文献。
在业界看来,上述合作实际是现实医疗需求与技术发展带来的一场双向奔赴。张超认为,医疗AI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但也强调,AI医生应成为医疗生态的补充者而非替代者,左医科技的核心价值也在于通过打造主动式AI,让优质医疗触手可及,更好地服务那些被传统医疗体系忽视的“空白地带”。
01/
从“全科”到“儿科”
“儿科是一个高频使用的场景,因为宝宝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生病是无法避免的,并且大部分的情况以常见病为主;我们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理念非常相似,而且去年我们双方也共同发布了一个‘钱乙慧儿’的儿科AI模型。”张超称上述背景是促成双方目前合作的重要契机。
据介绍,“AI儿科家庭医生”的重点是打造一个服务院外患者的家庭医生,并且融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现有的诊疗服务中,具体包括知识、流程等的融合。“知识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医院给我们提供一些支持,包含医院临床的知识库,医生如何处理各种患者的方案方法等;流程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医院提供每位医生的特点以及每个科室的介绍到我们的后台,机器人会告知患者并找到相关医生、提供就医流程等。此外,在整个AI医生搭建的过程中,临床医生们也会不断地在后台做评估,看模型回答得好不好,及时把问题反馈给我们的算法工程师,通过不断迭代让模型变得越来越好。”
值得注意的是,与这款AI产品一同亮相的是中国首个专门为大模型应用设计的儿科循证知识库,为“AI儿科家庭医生”提供了权威、实时的知识支持,帮助模型随时检索并调取最有效、最准确的儿科循证文献。
据悉,这套知识库由儿科领域的专家团队共同搭建,每一条内容皆由专业医师核验、分层拆分标注,同时保留清晰可追溯的引用来源。得益于这样的严谨体系,当“大模型”面临知识盲区或细节困惑时,能够快速调阅并调用权威证据,避免闭门造车与随意揣测,大幅减少所谓“AI幻觉”在医疗应用中的风险。这不仅令AI诊断更可靠,也为后续追溯校验、周期性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这套循证知识库的社会价值同样不容小觑。它不仅是“AI儿科家庭医生”的核心支持力量,更面向所有儿科医生开放,成为一支随时可用、不断更新的辅助诊断资源。各地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若需要参考最新的国内外儿科指南或检索高水平医学论文,皆可登陆并使用这一知识库来快速查证。在临床节奏日益繁忙的今天,这样的共建共享无异于为儿科医生添置了“智能外脑”,从而在保障诊疗质量的同时,有效提升医务人员的效率与信心,也为社会整体的儿科医疗水平提升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左医科技在医疗AI领域已经深耕多年,并且遵循着全科-专科-专家的研究拓展路径。
“我们先有了全科医生,又有了重要专科,比如说儿科、妇幼专科,接下来是与专家合作,如与协和变态反应专家合作,打造更加细粒度、更加权威、更加个性化的诊疗建议。”在张超看来,全科模型相当于地基,覆盖常见病诊疗逻辑;专科模型则聚焦特定领域,需要头部医院的专业数据支撑;而专家模型追求的是顶尖诊疗能力的数字化复刻。
据了解,此前左医科技团队就在宁夏中卫市启动了全科AI医生试点项目。这个西北小城成为智能医疗的试验田,背后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自上线以来,AI医生凭借其高效便捷的服务,迅速成为居民健康管理的贴心助手。从日常健康咨询到慢性病管理,从症状问诊到用药指导,左医科技AI医生以其高效、精准、全天候的服务,正在改变中卫市民的健康管理方式,截至目前,AI医生已累计注册用户超过50万人,这其中覆盖中卫市超过35%的居民,每天服务数百名市民,总回复次数突破187410次。
02/
技术驱动
端到端训练重塑医疗AI
此次发布的左医科技“AI儿科家庭医生”背后,实则是一套复杂而精妙的技术体系。其核心在于端到端训练与动态交互模式的创新应用,这使得AI能够真正像医生一样思考,而非简单地执行预设指令。
据悉,当前市场上,AI医生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提示词驱动、工作流驱动与端到端AI Agent驱动。提示词驱动的模式简单直接,但缺乏对复杂问题的深度处理能力;工作流驱动则依赖人工设计规则,虽能提升一定准确性,但扩展性受限。左医科技选择的AI Agent驱动模式,让模型具备自主思考与决策能力。它不仅能根据患者描述的动态调整问诊路径,还能调用外部工具,如查询疾控数据或检索医学文献,为诊断提供多维度支持。
在训练过程中,左医科技采用了独特的“加知识、做任务、融反馈”三步法。首先,通过融入教科书、私有知识库与病历数据,为模型注入专业医疗知识;其次,围绕诊断分析、病历生成、处方审核等医疗任务,强化模型的业务能力;最后,将专家反馈融入强化学习,确保模型输出符合专业标准。这种训练方式,不仅提升了模型的准确性,还使其具备了医疗领域的专业表达与思考方式。
“可见思考”交互模式是左医科技的创新特色。通过将AI的推理过程可视化,患者能够清晰了解诊断依据,从而增强对AI的信任。例如,当患者描述咳嗽症状时,AI会根据是否有痰、痰的颜色等细节,动态调整问诊方向,并结合环境数据(如花粉浓度)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深度交互,不仅提升了诊断的精准性,还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与理解。
为了避免信息过载与矛盾,左医科技在知识库建设上精益求精。通过与顶级医院合作,圈定专科核心文献,并基于文献引用关系构建权威知识网络。同时,对文献进行深加工,将其拆分为独立的知识片段,确保模型能够高效调用。这种对知识的精细化处理,大幅降低了AI幻觉的风险,让诊断更加可靠。
与此同时,左医科技打造了听译机器人,多年来已经成为左医科技数据积累的独门武器。它不仅帮助医生高效写病历,还通过授权与脱敏处理,将高质量医患对话融入训练语料。这些对话经过医学人员整理优化后,成为模型学习专家思考方式的重要素材。通过这一方式,左医科技为AI医生注入了真实场景下的动态学习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AI医疗领域,左医科技选择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张超明确表示,左医科技的目标不是取代医生,而是成为医疗生态的补充。其核心价值在于服务传统医疗体系忽视的“空白地带”,包括基层地区与诊疗流程中的薄弱环节。
左医科技的差异化定位,源于对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深刻洞察。在宁夏中卫市,左医科技的AI医生已服务超过35%的常住人口,使因常见病导致的不必要门诊就诊率下降41%。这些数据证明,AI医疗不仅能够提升效率,更能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左医科技也在通过场景化服务建立竞争壁垒。其AI医生不仅嵌入医院公众号与政府推广渠道,还与患者信赖的医疗场景深度融合。例如,在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合作中,AI医生不仅提供问诊服务,还能直接引导患者挂号,增强患者信任。
左医科技的未来规划围绕“主动式人工智能”展开。张超提出,AI医生不应仅是被动响应的工具,而应成为主动介入的健康伙伴。
在商业模式上,左医科技采取B端与C端并重的策略。一方面,为医院提供人工智能工具与信息化软件,服务Top100医院中的40家与200多家三甲医院;另一方面,通过低价订阅模式服务C端用户,据介绍复购比例超过30%。这种双轮驱动模式,不仅确保了收入稳定性,也为技术迭代提供了持续动力。
张超称其对AI医疗的终极愿景,是让医疗资源触手可及,同时充满温度。他强调,左医科技的使命不是让机器变得更聪明,而是让医疗变得更温暖。在医疗资源永远稀缺的世界里,左医科技正用技术编织一张普惠健康的守护网,连接顶尖医院的知识体系与基层患者的床头,承载理性光辉与生命温度。
未来五年,左医科技将继续深耕医疗生态的空白地带,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拓展,成为特殊场景下的医疗健康服务补充者。无论是床头健康监测终端的普及,还是基层智能家庭医生的推广,左医科技都将以患者为中心,推动医疗AI从工具向智慧伙伴的跃迁,为全球医疗生态注入更多可能性。
来源 |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