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folio News

启明星 | 禾赛科技李一帆:专注自研高性能产品,并持续提高经营效率

04/06/2025 | 中国企业家 | 作者 王文彤 | 编辑马吉英

编者按:日前,启明创投投资企业禾赛科技(NASDAQ:HSAI)宣布其JT系列累计交付突破10万台,距1月产品发布仅用时不到5个月,成为机器人领域最快达成这一关键里程碑的激光雷达产品。高效规模化量产的背后是禾赛科技多年来坚持自研芯片、自建产线,不断筑牢核心竞争壁垒才取得的成果。

禾赛科技创始人、CEO李一帆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行业地位与未来规划。在访谈中,他指出自主研发对公司发展有重要意义——不仅提升了产品性能、降低了成本,更保障了供应链安全。他也强调了企业运营中速度和效率的关键作用。谈及海外市场拓展时,李一帆表示,禾赛科技凭借供应链能力、交付能力以及拼搏精神,在与国际竞争对手的较量中占据优势。

启明创投微信公众号经授权转载,文章有编辑与删节。


禾赛科技创始人、CEO李一帆图 | 肖南

禾赛科技创始人、CEO李一帆的飞书签名每一两年会换一次。现在他的飞书签名是:“第一时间传递坏消息。”他希望在公司内部,大家能主动传递坏消息,而不是隐藏坏消息。“这是为了提高效率,提升信息真实性。”他说。

如果把他的签名档做个梳理,大部分跟如何提升效率有关。比如,真诚和实事求是地面对一个问题,长期来看是成本最低的方法;能群聊的不要私信……

这也是禾赛科技能在成立11年里,在一个空白领域能站稳脚跟并成为龙头的重要“武器”。

2014年,禾赛科技成立,2016年下半年,禾赛科技开始转型到Robotaxi领域,拿下Zoox、Aurora、百度Apollo、文远知行(编者注:启明创投投资企业)等头部客户;2020年、2021年,禾赛科技又进军机器人和乘用车市场。

根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Yole Group 2025年发布的最新报告,目前禾赛科技已经连续4年获得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和全球L4级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名,蝉联全球乘用车市场市占率榜首。

但禾赛科技还在加速。

今年2月,禾赛科技与比亚迪深化合作,其生产的激光雷达将搭载在比亚迪十余款车型中,于2025年量产交付。


图 | 王文彤

4月21日,在禾赛科技位于上海嘉定的公司总部——麦克斯韦全球智造中心(下称“麦克斯韦”,这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的名字),李一帆一口气发布了禾赛科技的新产品、新方案——激光雷达产品ETX、AT1440、FTX,适配L2-L4的“千厘眼”激光雷达感知方案,并公布与卡车自动驾驶公司卡尔动力、空间智能公司群核科技、机器人公司维他动力等达成战略合作。

4月25日,由禾赛科技作为牵头单位及第一起草单位主持编制的《车载激光雷达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45500-2025)正式发布并实施。

随着诸多主机厂将激光雷达视作智能驾驶的安全件并把激光雷达下沉至10万-15万元市场,禾赛科技的想象空间还在继续扩大。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预计2025年,整体中国新能源市场激光雷达渗透率将超过20%。

在这一行业形势下,扩大利润空间、提高效率成为禾赛科技经营层面的主旋律。

禾赛科技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2024年净亏损为1.02亿元,在Non-GAAP统计口径下,全年净利润为1370万元,成为全球首家也是唯一一家Non-GAAP口径全年盈利的激光雷达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海外业务和机器人业务。预计2025年,Non-GAAP盈利增长至3.5亿至5亿元。

禾赛科技CFO樊鹏表示,近期禾赛科技更加重视费用的控制,加强了对各类费用的预算管理。

“禾赛科技已经达到全球领先位置,下一阶段考虑的应该是如何进一步提升效率,为股东们创造更大价值。”樊鹏说。

01/
从0到200万台产能

禾赛科技在激光雷达行业的首次亮相,是以激光传感器检测危化气体和空气质量。

这是一个在当时仅有4.05亿元规模的市场,禾赛科技也因此一度融资困难。2016年,禾赛科技推出了全球首套无人机载燃气安检系统HS-5000,并在2017年初凭借此系统入围棱镜奖(由国际光学与光子学会颁发,被称为光电“奥斯卡”)。


图 | 王文彤

此后,禾赛科技逐渐打开局面,在自研芯片上持续投入。

2018年12月,禾赛科技发布了利用波形分析技术提升抗干扰能力的激光雷达产品Pandar40P。波形分析技术是指在每一次测量时分析激光遇到物体后反射回来的波形信号,解读目标物体的材料性能、形态、运动状态和环境条件等。

李一帆解释,研究这项技术是因为早期在服务自动驾驶客户时发现,客户担心路测时的噪音和误刹车。禾赛科技是行业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推出这项技术的激光雷达供应商。为此,公司还专门开发了一枚每秒可运行200亿次运算的芯片,并搭载到2024年4月发布的更平价的产品ATX上。

“如果一开始只想做一个200美元的激光雷达,有些东西我们就永远也不会去做,也不会有这些技术积累。”李一帆表示。据他介绍,禾赛科技核心器件的自研比例超过90%。通过自研,做到产品性能更好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让供应链更安全。

2017年至今,禾赛科技共发布了四代自研芯片。在此基础上,禾赛科技推出了Pandar系列、XT系列、AT系列、FT系列、JT系列、ET系列的激光雷达,产品从机械式激光雷达到纯固态激光雷达,应用范围囊括自动驾驶、ADAS和机器人三大领域。

对于激光雷达来说,制造也是研发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自建工厂比代工的成本更高,但李一帆认为,与降低成本相比,自建工厂更重要的是让禾赛科技拥有更快的闭环迭代能力。换言之,成本固然重要,但速度和效率更重要。

如何建立一个之前没见过的激光雷达的工厂?李一帆的答案是,学习其他制造业企业,如博世、百度、半导体行业企业等的经验,再结合激光雷达的行业特点。

“永远都不可能照搬一个业内已经成熟的东西,因为当它成熟时,你已经没有机会了。”他说。

目前,禾赛科技在上海和杭州有两大工厂,分别以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和赫兹命名,前者负责前沿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后者负责产品的量产,预计2025年年底年产能达200万台。

麦克斯韦的建筑面积为5.2万平方米,投资金额近10亿元人民币,于2023年年底正式投入运营。李一帆参考了特斯拉早期将研发基地和制造工厂建在一处的做法,在麦克斯韦中汇集了激光雷达从设计、研发到测试、生产的全栈通链。

不同于传统的执行式产线,麦克斯韦专设“研发生产线”,由研发和制造团队共同负责搭建试制平台,以量产标准来试制激光雷达新产品,共同定义量产生产线的每一步工艺。制造团队还会与设计研发团队共同开展DFM评估(Design for Manufacturing,指在产品设计阶段优化设计方案,确保产品能够高效、低成本、高质量地实现量产的评估方法)。

此外,麦克斯韦中还配有贝叶斯可靠性试验中心和业内首个激光雷达200米综合测试道。前者专用于产品的全方位系统性测试验证,可执行ISO、IEC、CISPR、GB/T等多项车规级测试标准。后者可通过高度仿真的城市、高速道路环境和天气的构建,大幅提升路测效率和质量。

02/
从20000美元到200美元

在早期专注Robotaxi市场时,禾赛科技面对的主要是欧美竞争对手,彼时业内龙头Velodyne是必须跨越的高山之一。

在2017年的百度Apollo供应商大会上,禾赛科技和Velodyne同时参会。当时,为了更好地拍摄Velodyne的产品,摄影师将禾赛科技的Pandar40垫在Velodyne产品下面。

一年后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局面逆转——禾赛科技凭借Pandar40的可靠性和快速响应能力,替代Velodyne成为百度Apollo平台的核心供应商。

2020年前后,禾赛科技决定进军乘用车市场。为了打开局面,李一帆需要在国内寻找合适的客户。

彼时,理想汽车的研发团队正为理想L9开发全新的智能驾驶系统,想要一款性能更好的激光雷达。

禾赛科技的64线(激光雷达的“线”指激光密度,一般来说,密度越高,激光反射后得到的图像越精确)激光雷达在当时已经是市场内表现最佳,但理想汽车给禾赛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成本、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64线产品升级为128线,还要考虑在复杂天气下的可靠性、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和点云密度等等方面。

“就像一个四缸发动机变成八缸,还要保持体积、成本不变,内部的优化就要做到极致。”李一帆表示。

产品之外,理想汽车还深度参与了禾赛科技测试评价体系,要求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需通过50项以上车规测试(包括防水、振动、盐雾等),产品的开发周期也从国际厂商通常需要的3年压缩至1.5年左右。

禾赛科技的解决方案是,将分立式元器件集成到几颗小巧的芯片上,不仅解决了体积和成本难题,也带来性能的大幅提升。“满足新一代企业真正诉求的方式,是要理解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它最担心的是什么,最需要什么产品。我们是逼着对方做更难的事,一起进步。”李一帆说。

2021年8月,AT128正式发布,AT128标准版除了搭载在理想各车型上,此后也搭载在小米汽车、长安汽车、上汽集团旗下的飞凡汽车等品牌上。也是从AT128开始,李一帆发现激光雷达从功能件变成了安全件,这意味着激光雷达的市场潜力更大,同时对成本的要求更高。

2023年,禾赛科技和客户又开始一起探讨ATX的产品定义,最终达成了共识:为了把这款激光雷达产品搭载在15万元级别的车型上,成本要下降到200美元左右——与2019年的产品相比,价格下降99.5%,性能还需要更好。

李一帆总结,从早期的机械式激光雷达到AT128,价格下降了100倍,而从AT128到ATX,价格又下降了两三倍。“一代代产品必须有极大的创新和前期投入,才能在降本与高性能之间获得平衡。”李一帆说。


制表 | 肖丽

在海外市场,禾赛科技的客户名单也在不断拉长。

2025年3月12日,禾赛科技宣布与一家欧洲顶级主机厂达成多年独家定点合作,为其下一代汽车平台提供高性能超远距激光雷达,覆盖其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多款车型。这是一个跨越2030年的多年长期合作项目,是迄今为止海外前装量产激光雷达领域规模最大的订单,也是禾赛科技在欧洲的第一个量产车客户。

“这家客户不是我们跑去欧洲开了几次会就做成的,而是我们长期有团队在做小项目。”李一帆表示。

与海外客户合作,需要付出多年时间来解决信任和交流问题。

以另一家海外主机厂为例,禾赛科技从2018年开始与其合作至今,经历了Robotaxi项目、各种POC(指在正式开发或实施一个项目之前,通过构建一个简化版本的原型或实验性模型,来验证其核心功能、技术可行性的环节)项目,每个项目都要花一整年去交付。

此外,据《中国企业家》了解,2017年,宝马汽车相关高层就曾到访禾赛科技。最近几年,李一帆也保持着每一两个月和欧洲几大主机厂见面一次的频率,每当公司在产品和技术上有新进展时,李一帆都会告知欧洲客户们。

在他看来,中国激光雷达企业有点像中国乒乓球队,在国内卷出了世界冠军,在全球范围内自然很能打。

“绝大多数海外竞争对手在供应链能力、交付能力和拼劲儿上跟我们不是一个量级,这是我们的机会。”李一帆说。

03/
从乘用车到机器人

李一帆博士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机器人学,毕业后曾在硅谷多家科技公司担任工程师。他同时也是社交高手,运营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曾因穿越美国的传奇经历成为人人网排名最高的旅行博主。

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孙恺博士期间在斯坦福大学主修机械系、辅修电子系,研究方向为激光的前沿技术。

另一位联合创始人、CTO向少卿在斯坦福大学取得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双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任职于苹果总部、三星总部,负责电路系统设计和产品概念研发。

创业以来,禾赛科技的三位创始人一直都在同一间办公室办公。这是李一帆特意为之,能够让公司的决策更加迅速,“基本上一个事情离开我们办公室时就已经决定好了”。

顶层决策之外,为了让员工们快速统一思想,公司每一两个月会有一次直播会,每年会有两次集中战略会,每年11月会有一次全公司闭门会,通常会在麦克斯韦一楼的阶梯上进行。

2023年2月19日,禾赛科技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成功上市。公司内部没有举办庆功宴,而是给每个员工发了一个李一帆设计的充电宝。

为了更好地管理公司,李一帆也在向其他企业家学习。比如马斯克。

“马斯克有很多超前的理念是我们要学习的,比如他会尽量参加大多数的战略会议和工程会议。他对获取真实信息的重要性的认可,是我见过的所有管理者里比较高的。”他说。

受此启发,李一帆每周要阅读几百份内部报告,其中大部分是员工的日报或周报。发现问题后,他会直接在报告上留言,再由下属们自行讨论解决。虽然会有很多重复的内容,也会给他增加很多工作量,但是他更在意的是能否得到完整的信息。

除了马斯克,例如李想对组织和战略的思考,王传福对集团战略、成本控制和垂直整合的思考等等,都是李一帆学习的对象。

2025年,为了继续提高经营效率、扩大利润空间,禾赛科技将目光瞄准了机器人领域。

最新数据显示,在机器人市场,禾赛科技的单月交付量突破2万台,客户遍及全球超40个国家。

李一帆判断,机器人领域的想象空间远大于乘用车领域,到2029年时,将达到100亿元市场规模。“人不可能同时开两辆车,但可以同时让很多机器人为你工作。”他说。

为此,禾赛科技需要收集高质量数据,将过去积累的车规级能力嫁接到机器人上。“机器人的需求无穷无尽,希望通过今年的努力,禾赛科技能开拓出更多的新场景。”禾赛科技机器人感知业务VP刘兴伟表示。